战“疫”日记 | 转运路上最漫长的“生死时速”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0/02/26 04:36:49
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(核工业总医院)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童,1月28日随江苏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协和江南医院。结束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一天,他在武汉记录下了这些战“疫”经历。
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
已是子夜时分,病区一片安静,谁曾想到,这里刚刚上演过一场"生死时速"。
晚间十时左右接到病区电话,一患者状况不稳定,我是备班,当即出发。迅速赶到病区,了解患者病情,比较棘手。58岁女性患者,既往有结缔组织疾病,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,此次不幸罹患新冠肺炎,入院已有一周,但疗效欠佳,因其爱人与婆婆住在我们病区,为方便相互照顾,于昨日转至我们病区同一病房。但今日患者指脉氧呈进行性下降趋势,虽给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,但指脉氧仍难以维持正常水平,血气分析提示氧合仅有60左右,病情危重。
与值班的夏医生及前来会诊的重症医师讨论后,当机立断决定转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积极治疗,患者爱人也表示"一切听医生的"。但新的问题摆在面前,从普通病房到重症监护室需要近10分钟,转运过程风险较大。
我们原拟利用抢救车中的简易呼吸气囊保护患者转运,但患者脱离高流量吸氧后指脉氧一下就掉至60%左右,我们迅速调整方案决定当场行气管插管以保障通气,再次向患者爱人交待病情,其表示理解并同意。
时间刻不容缓,推药,进喉镜、挑会厌、露声门,迅速插入气管导管,拔管芯,确定位置,固定,打气囊,接呼吸气囊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但这才是"万里长征"第一步,转运才是这次抢救的"重头戏"。两人推床,一人捏皮球,进电梯,出电梯,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长长的走廊上一路小跑,我不知道我们究竟用了多长时间,但我觉得这是我走过的最漫长的路。
终于到了。
"指脉氧多少?"我气喘吁吁地问,我的护目镜已是雾蒙蒙一片,根本看不清脉氧仪。
"八十!"
"赶快过床,接呼吸机!"不等喘口气,又得下一步流程。
"1、2、3,走!"
"好,再来一次,调整下位置,1、2、3,走!"
……
终于稳定了,我们也可以撤了。回到病房,和患者家属再次交待了一下,他眼里噙着泪水:"谢谢,谢谢!本来以为一家人这次可以在一起,没想到又是一次分离!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?"
"会的!"我坚定地握了握他的手。
走出污染区,脱掉防护服,衣服已被汗水湿透,我瘫坐在椅子上,的确很累,但希望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愿他们夫妻能"渡尽劫波,相约春暖花开"。